在苏州平江路的青石板路上,游客们或许不会注意到脚下嵌入的微型传感器。这些由老街新胜公司研发的“古建健康监测仪”,正以每秒30次的速度采集着地面振动、温湿度等数据,防止历史街区的过度商业开发对建筑本体造成损伤。
2018年,老街新胜组建了国内首个“数字文保实验室”,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,将平江路沿线79栋明清建筑的斗拱、砖雕等构件进行毫米级建模。团队发现,传统建筑中榫卯结构的应力变化与游客密度存在非线性关系,据此开发的动态人流管控系统,使关键文保建筑的年损伤率下降67%。
该项目不仅获得国家文物局创新工程一等奖,更开创了“预防性保护”新模式。公司CTO李延峰博士表示:“我们正在建立中国古建筑材料的数字孪生数据库,未来可通过AI预测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维护周期。”如今,这套系统已应用于全国23个历史街区,成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科技标杆。